蚯蚓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教师日记呀蚯蚓
TUhjnbcbe - 2021/12/16 14:30:00

本文导读:

乌申斯基说过:“大自然是教育的最强有利的手段之一,不采取这种手段,即使是最细心的教育,也是枯燥无味的、片面而不能引人入胜的。”教师应当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鼓励幼儿自主获取更多的知识。春雨过后,万物复苏,集团十幼的孩子们无意间发现了泥土里的蚯蚓,蚯蚓是好的还是坏的?蚯蚓吃什么?蚯蚓有什么作用?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去探讨吧!

缘起:孩子的观察

孩子们在一次户外活动时,惊喜地发现了泥土里的蚯蚓。

“呀,这里有蚯蚓!”

喊叫声吸引了很多孩子的围观。

“都看不到它,在哪呢?”

“出来了!在扭呀扭的。”

“它怎么是红色的呀?”

“蚯蚓有妈妈吗?它几岁啦?”

有个别胆大的孩子直接动手触碰蚯蚓。

“哇!蚯蚓身体是黏糊糊的。”

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到蚯蚓的讨论与观察当中。

教师抓住孩子们的兴趣,以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并以观察、实验活动为基础,以创造、再现为形式,和孩子们展开了一场关于探秘“蚯蚓”的探究活动。

讨论:关于蚯蚓的好坏,我想知道……

回到教室后,孩子们意犹未尽,教师便在班级的植物角投放了装有蚯蚓的瓶子,以供孩子们观察。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展开了讨论。

“你们说蚯蚓是好的还是坏的呢?”

“我觉得蚯蚓是好的,因为我妈妈说过”。

“我觉得蚯蚓长得黑黑的,我也不知道。”

“蚯蚓细细长长的能做什么呢?”

孩子们各抒己见,教师没有急于给出答案,根据孩子们对蚯蚓的看法,将孩子们分为两组,一组孩子认为蚯蚓是“好的”,另一组孩子则认为蚯蚓是“不好的”,并引导孩子根据蚯蚓的食物、蚯蚓的样子、蚯蚓的作用展开探究。

1

探索:蚯蚓吃什么呢?

讨论

第二天,一个孩子从家里带来绘本《蚯蚓的日记》与小伙伴们分享。于是,教师和孩子们开启了了解蚯蚓的阅读时光,孩子们就绘本里的蚯蚓爸爸展开讨论。

“咦?蚯蚓爸爸怎么吃报纸呀?”

“蚯蚓爸爸是不是找不到食物就把自己的报纸吃了?”

“我知道了,蚯蚓爸爸是把报纸上的知识吃到肚子里!”

观察

绘本分享结束后,孩子们对“蚯蚓到底吃什么呢?”这个问题非常好奇。于是,教师将蚯蚓分别搬到四个漂亮的玻璃房里,屋顶设备透气小网格,分别放入香软的香蕉、酸甜的苹果、腐烂的树叶和“蚯蚓爸爸”最爱的报纸,并将玻璃房投放到科学区供孩子们观察。

发现

孩子们对蚯蚓进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只要有空闲,他们就会拿起瓶子进行观察,发现蚯蚓的入食喜好。并将自己的观察记录下来与同伴们交流分享。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向下滑动

▲向下滑动

▲向下滑动

▲向下滑动

▲向下滑动

结果

经过几天的观察,孩子们惊喜地发现:香蕉房、苹果房和落叶房的食物全没了!报纸房的食物还剩零星的两片。

小小的瓶子成就了孩子们探知的需求,质疑、猜测、探索、验证。孩子们对蚯蚓的构造只是了解表面的,对一些深入的问题他们并不能做一个很好的回答。教师作为他们的引导者,鼓励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

2

思考:蚯蚓的作用?

为了了解蚯蚓的作用,经过讨论,孩子们决定将蚯蚓放生到户外的泥土中,观察蚯蚓的活动情况。

“你看,蚯蚓在泥土里钻得很快,为什么它要一直扭呢?

“它在土里待久了,要运动一下,在运动时土就松了呀!”

“我妈妈说,它松土是为了植物长得更茂盛,还可以帮泥土排水呢!”

“是不是有蚯蚓的地方,花朵长得更好?”

“蚯蚓会不会吃掉我们种在土里的植物呢?”

教师鼓励并引导孩子们回家后通过各种方式去寻找答案。孩子们有的带来了故事《人类的好帮手》;有的带来了蚯蚓松土的图片;有的孩子带来了自己的画作;孩子们欣喜地发现蚯蚓的重要性,并将自己的发现用画笔记录下来进行分享。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此次活动中,教师抓住幼儿对蚯蚓的好奇心,支持幼儿探究的欲望,并以讨论、观察、实验等形式引导幼儿探索蚯蚓的特性与作用,发展幼儿初步探究的能力,也让幼儿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这一过程不仅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受益终生的学习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材|集团十幼(杨晞蓉)

编辑|*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师日记呀蚯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