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国历法初探一二十四节气
TUhjnbcbe - 2021/11/5 6:58:00
白脸风有什么症状 http://pf.39.net/bdfyy/bdfzd/141204/4530121.html

生活的日常中充满了“水瓶座的男生不可靠,处女座的领导是变态……”这样的言论,属于女生的粉色圈子中似乎总少不了星座这个长久的话题。殊不知不论是西方占星还是中国古代命理学,都和二十四节气脱不开关系。

随着《清华大学战国竹简》中《四时》篇的研究论文越出越多,人们对二十四节气形成历程的了解似乎又可以再往前推个许多年,由于我了解也十分有限,本文也只是想给更多小白朋友们做个科普,希望大家可以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和在命理学中的作用。至于本文的目标,那就是希望大家看完这篇文章之后,不至于还问出“为什么每年的清明节几乎都在公历的4月5号前后,不像春节变来变去?”这样的问题。

根据现在研究的追溯,远在战国时代,就有了二分二至日的说法,所谓的二分二至,就是春分、秋分、冬至和夏至。这里我们需要插入一下中国古代各种历法分别在什么朝代被使用的问题。秦汉以及再之前基本上使用的是《颛顼历》,这是中国的古六历之一。

关于历法的定义是这样的:简称“历”。为记录和计算较长的时间序列,安排年、月、日、时等计时单位时所依据的法则。主要内容包括说明每月的日数如何分配,一年中月的安排和闰月、闰日的安插规则,节气的安排,纪年、纪月、纪日的方法等。各国历代历法侧重点各不相同,一般分三类:年、日依据天象的称“阳历”;月、日依据天象的称“阴历”;年、月、日都依据天象的称“阴阳历”。它们的产生是人类生存所处自然环境决定的。

我国普遍存在的历法是公历和农历,现行公历也叫格里高历,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历法。格里高历下,一年有天,4年1闰(当然还有其他设定,这里不过多赘述)。中国古代的历法是跟随着朝代的兴替和时间的发展不停的变化的,古人一开始观测天文现象并没有那么精确,上古时代古六历据说分别是:皇帝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和颛顼历,只有颛顼历有一个相对可考的使用年份。

颛顼历是一种四分历,所谓四分历,就是一年包含又1/4天。但是久而久之这个历法是会出现一定的偏差的,因此基于颛顼历,使用节气月的清华简是一个相对理想的状态,清华简和北大简中的朔日可能并不是天象实朔,而是用来指代每月的初一日(具体的内容可以参看子居讲清华简)。

为什么说二十四节气的由来扯了这么多有的没的呢,是因为在中国古代其实有一个天文月的概念(可以参看辛德勇教授《话说二十四节气》),这个如果熟悉一点中国古代式占和命理的朋友就很清楚了,日躔(就是太阳在天上的位置),也就是太阳行度是根据节气来划分的。中国古代成熟的天文月最初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12节作为每个月的起始时间的。我们可以粗暴地把二十四节气分为12个节和12个中气,具体可以看下图。

然而二十四节气并不是最开始就直接出现的,而是一个从少到多的变化过程。在清华简中就只出现了四至,在《尚书》中则出现了二分二至(分别称作“日中”、“霄中”、“日永”和“日短”),而到了《吕氏春秋》的“十二月纪”中,已经出现了二分二至和四立,即春分秋分夏之冬至和立春立秋立夏立冬。

公元前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这里不是古六历了哦),就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制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着太阳运动的轨迹来制定的。视太阳从春分点,也就是*经零度出发,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24个节气正好度。但是,最早太初历的操作方式不太一样,而是使用圭表测日影长度,以日影最长白昼最短的一天列为冬至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剩下直接把1年平均24份,这也成为“平气法”。而之后我们现在使用的方式,则是多年前最终敲定的“定气法”,即把1个回归年度分为24份,1份15度,平均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是个椭圆,因此24节气间隔的时间并不完全平均,闰月就会在其中几个月相对集中,这就是平气法和定气法的区别。

刚刚也提到了,24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来制定的,因此是24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因此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和21日附近,下半年在8日和23日附近,前后差距一般不超过2天。我们可以将历法分为三种,分别是阴历、阳历和阴阳历,而现行的公历格里高历是阳历的一种,完全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来制定,因此同样反映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二十四节气自然可以和公历基本贴合。简单点说公历=格里高历=新历=西历属于阳历(其他阳历包括古埃及罗马玛雅历法,fatego看过没有,羽蛇神的宝具太阳历石记得吗,一巴掌轰平乌鲁克门口的那个),农历=旧历包含阴历(农历是阴阳合历,如果你说几月初几那确实可以说是阴历,但是干支历和节气属于阳历)。

这里涉及到一个恒星年和回归年的概念:

恒星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在一个恒星年期间,在太阳上看,地球中心从天空中的某一点出发,环绕太阳一周,然后又回到了此点;如果从地球上看,则是太阳中心从*道(地球公转轨道面截天球所得的圆)上的某一点(某一恒星)出发,运行周天,然后又回到了同一点(同一恒星)。在一个恒星年期间,地球公转°所需时间约为日6时9分10秒。

回归年是历法年,显著特点是回归年的时间都是天文学家根据太阳系运行规律提前计算出来的,而且回归年的时间采用的是地球表面真太阳时体系。而恒星年采用的是钟表时体系。真太阳时体系与钟表时体系累计一年的时间差称为岁差。

岁差可以使同一颗恒星的位置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我国古代天文学家虞喜也在公元年,独立发现了岁差并加以精确的测定,并提出了“天自为天,岁自为岁”的概念。关于岁差的问题这篇文章暂时先不提。

而24节气和西方占星或者说中国古代术数有什么关系呢?敏锐的小伙伴可能已经发现了,24=12*2(废话)。我们使用的八字或者说占星,甚至西方的十二星座,实际上是干支历的一种体现。所谓的干支历,即将年月日时分别用1个天干和1个地支来进行指代,一共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的最小公倍数是60,因此所谓的60甲子指的就是将天干和地支相配来计日的一种方式。而在中国的术数中,许多种类都离不开干支的影子,包括八字、六壬、六爻等等。而在七*四余等占星学中,12宫天地盘也是表达了太阳的运动以及时空的构成,而西方占星的12星座也是根据节气来划分的,西方占星大多使用回归制,每年春分的时候,太阳会回归白羊座0度。虽然实际上古代的岁首和月首,和二十四节气并没有严格关系,而是根据朔望日来制定的,但是演变至今,我们八字命盘中的月份也已经是根据节气来进行划分的了,只能说这可能是时代的悲哀,毕竟神棍们不是历法学家。在天成象,天时的变换也指导了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节气都有独立的不同的风貌,甚至再后来,人们还将24节气分为了72物候,每一物候都有不同的特色,而不同时间出生的人,往往就会带上这么一些特色,因此节气(体现在八字的月令)对八字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巨大的。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个说法不太对,我们下回分解)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的那一天。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古代农耕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因此在术数中的使用非常频繁。个人的理解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时令和气候风土造就了不同的命运。而汉代的时候,出现了与二十四节气匹配的七十二物候,在术数的取像中,七十二物候的应用也很多。

现存于世的“七十二候”是根据*河流域的动物、植物以及其它自然现象变化的征候等编写而成,用以说明节气的变化,作为农事活动的依据。“七十二候”分别为:

冬至: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

小寒:小寒之日雁北乡,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雊。

大寒:大寒之日鸡使乳,又五日鹫鸟厉疾,又五日水泽腹坚。

立春: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鱼陟负冰)。

雨水: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候雁北),又五日草木萌动。

惊蛰:惊蛰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

春分: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始电。

清明:清明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

谷雨:榖雨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鸣鸠拂奇羽,又五日戴胜降于桑。

立夏: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小满:小满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小暑至(麦秋至)。

芒种:芒种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鵙始鸣,又五日反舌无声。

夏至: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又五日半夏生。

小暑:小暑之日温风至,又五日蟋蟀居辟,又五日鹰乃学习(鹰始挚)。

大暑:大暑之日腐草为蠲,又五日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

立秋: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

处暑: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

白露: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

秋分:秋分之日雷始收声,又五日蛰虫培户,又五日水始涸。

寒露: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又五日雀入大水为蛤,又五日菊有*华。

霜降: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五日草木*落,又五日蛰虫咸俯。

立冬: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小雪之日虹藏不见,又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又五日闭塞而成冬。

大雪:大雪之日鹖旦不鸣,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挺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历法初探一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