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记者张俊琴
将农田秸秆、禽畜粪便、污泥混合,作为蚯蚓的“大餐”,蚯蚓粪又是有机肥极好原料,蚯蚓本身还可作为蛋白饲料用于养殖业。小小的蚯蚓能破解农业养殖污染难题?
今年,保定市徐水区东史端乡绿风肥业集团探索生产的蚯蚓生物有机肥,带出一条立体绿色养殖循环经济链。
农业废弃物成蚯蚓“营养餐”
初冬,在徐水区东史端乡南营村绿风肥业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一根根微灌管整齐地排列在蚯蚓床上,工作人员正在为蚯蚓越冬做准备,给躺在秸秆菌渣温床上的蚯蚓加盖用牛粪做的“厚被子”。
“别看蚯蚓长得丑,但全身都是宝。养殖蚯蚓是将农业污染物变废为宝的一个新尝试。”一提起蚯蚓养殖,正在查看蚯蚓生长情况的绿风肥业集团副总经理王卫东滔滔不绝。
原来,东史端乡大量的农田废秸秆被焚烧或废弃,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环境。再加上当地养牛养鸡的不少,这些家禽的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可不小。对于这些农业污染源,如何有效利用它们,既改善农村环境,又能产生经济效益?“将农田秸秆、禽畜粪便、污泥混合,可作为蚯蚓的‘营养餐’。”王卫东告诉记者,他们将周边养殖场收集起来的各类废弃物,经过大约20天的发酵,就变成了蚯蚓的饲料。小蚯蚓的胃口很大,1亩蚯蚓需要“消化”65吨秸秆,相当于33亩地的秸秆量。目前,企业亩蚯蚓基地,今年收购秸秆吨左右,基本能把全乡玉米秸秆消化掉。
绿风养殖场建设初期,周边不少农户担心环境污染问题。但在养殖场基地,记者没有看见污水横流,也没闻到异味散发。王卫东介绍说,他们上的蚯蚓养殖是绿色循环项目,利用微灌循环技术,将发酵的液体通过水泵抽回来再循环利用,不会渗漏,确保不会产生新的污染源。相反,每年可处理当地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污泥5万-7万吨。
“蚯蚓市场价可达8元/斤,明年还将进行蚯蚓种床扩建,预计养殖面积将达到亩。”王卫东说,他们养殖的蚯蚓已经成了周边养鱼、螃蟹等养殖业的上等饵料,市场供不应求。
过腹蚯蚓变身极品肥
“牛粪秸秆混合物过腹蚯蚓,可加工成极品肥,这项技术带企业走上农业生态循环发展的新路子!”东史端乡*委书记王洪光介绍,绿风肥业利用蚯蚓无害化处理废弃物,其实更重要目的是要得到蚯蚓粪,因为蚯蚓粪是极佳的生物有机肥。
在绿风肥业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正在忙碌地进行摊晒、发酵、搅拌、包装等加工工作。“这是固体肥生产线,年生产能力为10万吨。”王卫东指着一袋袋刚走下生产线的肥料介绍,将获取的蚯蚓粪经过摊晒,添加腐植酸有机质,经混合后进行第二次发酵,再与其它多种营养成分充分混合搅拌,添加活性菌,经研磨加工制成颗粒状生物有机肥,就可返回田间作为种植蔬菜、果树、花卉和粮食等农作物的上等肥料。
“蚯蚓粪除了能生产固体肥料,还可生产液体叶面肥。‘绿风’每年还有液体5万吨的生产能力。”王卫东算了一笔账,蚯蚓盛产期每半月左右取粪一次,一亩蚯蚓生产的粪一年生产有机肥吨。可以说,蚯蚓养殖是资源循环利用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消除了家禽排泄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为生态绿色农业提供了有机肥料支撑。
循环农业是增值新亮点
“今年我家这地施用了斤‘绿风’肥,西红柿的收成明显好,产量足足比一般地块增加10%,增产也就能增收了。”南营村一农民高兴地说,明年还将加大生物有机肥投入。“生产实践表明,一斤蚯蚓肥的效果,至少能顶10斤农家肥。”王卫东说,蚯蚓生物有机肥营养成分全面,并且有利于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繁殖生长,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抑制土传病害,吸附降解农药和重金属残留及有害气体,防止土壤板结,改良疏松土壤,提高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以及作物的抗病能力和营养利用率。更重要的是,施用后能提高果品、蔬菜的品质和口感。尝到甜头以后,附近的很多菜农纷纷表示,明年在地里也要使用蚯蚓粪施肥。“施用这样的有机肥,一亩地至少需要斤,并且是多多益善。”王卫东表示,现在周边农户,每家的使用量占到施用总肥料的1/3,对土地改良的功效已经得到认可。下一步,他们将加大推广力度。
“开辟农业新的增值空间,需要发展循环经济。”省农业部门相关专家说,农业废弃物产于农村,使之用于农村,形成种植业、养殖业与加工业之间的循环利用产业,已成为培育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特种养殖发布特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