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蚯蚓的特性
蚯蚓是怕光怕炎热的夜行性环节动物,其活动温度为5-30℃,当温度高于32℃或低于5℃时,蚯蚓就会停止生长,温度高于40℃或低于0℃时就会死亡。
蚯蚓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5℃,最适宜的土壤湿度为60%-70%,最适宜的pH值为6.5-7.5。栖息深度一般在10-20厘米。蚯蚓寿命一般为1-3年,受精5-7天后产生蚓茧,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蚓茧24-28天即可孵化成透明状的幼蚓,幼蚓生长60天左右长成成蚓,此时采收的蚯蚓经济价值最高。蚯蚓的品种很多,但大多数不适合人工养殖,目前我国养殖的品种以“太平2号”为主。
2.蚯蚓养殖场地选择
养殖蚯蚓的季节以春、夏、秋季为好,冬季气温低,不适合养殖。蚯蚓养殖场地的选择和植被的布局,直接关系到蚯蚓的产量高低和经济效益。
选择养殖场地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养殖场应选择在潮湿、没有污染的地方,地形应尽量有利于水的排灌,土地坚实不易坍塌,土质不能太过干燥;
其次,目前养殖蚯蚓多以动物的粪便作为饲料,在蚯蚓养殖场地附近最好建有大规模的*牛或奶牛养殖场,因为相对而言,牛粪里的残留添加剂比较少,适合作蚯蚓的基料,同时,养殖场内不能有鸡及其他禽类,以免啄食蚯蚓。最后,养殖场周围环境要安静,不能有太大噪音。
大田蚯蚓养殖场分为粪料发酵区(占10%)、种蚯蚓繁殖区(占20%)和蚯蚓养殖区(占70%)。
3.种蚯蚓的繁殖
春季为投放种蚯蚓的最佳季节,每平方米投放1万-1.5万条,基料湿度在60%-70%之间,基料干燥时应及时喷水,夏季可早晚各喷水1次,春秋季节1-2天喷水1次,喷水要均匀。一般种蚯蚓在投放之后就会进行异体交配,5-7天种蚯蚓开始产茧。
由于蚯蚓有“祖孙不同堂”的习性,大小混养会出现近亲交配,甚至会造成种蚓退化,所以根据蚯蚓的产茧周期,一般每20天左右把种蚓与蚓茧分离一次。目前,大部分地区蚓茧分离多采用光照下驱法。
首先在场地上铺上1米宽的塑料薄膜,将养殖床上的种蚯蚓和基料全部挖出堆积在塑料薄膜上,用多齿耙或叉子疏松表面,种蚯蚓为逃避光照就会往下钻,这样上层表面就剩下基料和蚓茧了。然后将基料耙去,随后,种蚯蚓还会继续往下钻,再耙去下一层基料,照此类推。当去除完基料和蚓茧,塑料薄膜上只剩下种蚯蚓时,将种蚯蚓撒在新做的养殖床上,以提供下次繁育的蚓茧。
4.饲料的调配
(1)饲料配方:牛粪50%、纸浆污泥50%,或牛粪%或一切禽畜粪混合%,或牛粪、猪粪、鸡粪各20%、稻草屑40%,鸡粪需要先用来养蛆后或放置1年以上才可以用来养蚯蚓,否则蚯蚓会全部逃走或死掉。
(2)饲料发酵:用稻草、秸杆先铺一层厚10~15厘米的干料,然后在干料上铺4—6厘米粪料重复3—5层,每铺一层用喷水壶喷水,直至水渗出为好,若采用垃圾,一层垃圾一层粪地堆。长宽不限,并用薄膜盖严,在气温较高季节,以后每隔7天翻一次,一般翻3—5次即完成了饲料的发酵工作。
(3)饲料调制:饲料发酵好以后,测试PH值。蚯蚓饲料一般要求适宜PH值为6~7.5,但很多动植物废物的PH值往往高于或低于这个数值。当PH超过9时,可以用醋酸、食盐或柠檬酸作为缓冲剂。
(4)养殖密度:牛粪养蚯蚓其种蚯蚓数量应控制在每平方米1万条以内,生产蚓群每平方米3公斤(2~3.1万条),前期幼蚓3万条/平方米,后期下降到2万条。
(5)适时补料:通常20天左右蚯蚓就能将全部猪粪变为蚯蚓粪,此时需补料。补料时可以在原饲料的基础上覆盖新料,根据蚯蚓的食量确定加料量,饲料要铺设均匀,再加上稻草,经常浇水保湿。
5.储藏加工与冷藏
将采收的蚯蚓铺在地上静置4个小时,蚯蚓会将体内的污物吐出,这时用干净的豆包布平铺在蚯蚓上,双手轻拍,然后将豆包布掀起,把下层蚯蚓翻至上层后静置半个小时左右,重复以上操作,直到蚯蚓不再吐出污物为止,之后将蚯蚓放入方屉中即可。
接下来用清水清洗蚯蚓:将1-2公斤蚯蚓放在盆内,用自来水冲洗,同时用手均匀搅拌,直至蚯蚓无杂物;再将洗过的蚯蚓放在装有清水的大盆内,清洗至无杂物、无泡沫后,倒入另一塑料筐内滤至无水滴后倒入干净的方屉。
如果不马上运输,还要将处理好的蚯蚓放到-16℃的冷库冷冻,以免蚯蚓腐烂。
6.蚯蚓粪便的收集
蚯蚓采收后,养殖床上只剩下含有少量基料的蚯蚓粪,用铲车将其全部铲起堆放,再投放到过筛机器内,过筛后即可得到纯净的蚓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