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贵州这个地方的新产业是叠罗汉产业链
TUhjnbcbe - 2025/7/21 17:28:00

肉牛、蚯蚓、果蔬、蜜蜂、石漠化、农家乐、观光业……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可是在这个地方,一群人却让它们“走”在一条道上来,还把它们像“叠罗汉”一样地无限叠加起来,“叠加”出来的产品还成为城市人的最爱。新时代的新农人,不再是“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种田,养鸡为了盐巴钱”的传统农人,产品也不再是只种玉米或水稻“一棵树上吊死”的单一产业。而是从“一业”到“多业”,从“单方”到“复方”转变,由一个基础产业可以无限叠加到N个新兴产业,把产业链条拉得无限长,把附加值抬升得无限高,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清镇市流长乡的这群新农人,就是根据这个思路,把“石旮旯经济”像“叠罗汉”一样重叠增加到无限高!“叠罗汉”的最底层是根草近日,都市新闻记者在流长乡了解到,该乡是一个典型的石漠化山区,山石多、耕地少,石漠化面积占全乡耕地面积的60.9%,传统农人用传统农法从事传统农业,一家人几亩地一年也没多少产出,一年做来不够一年吃也是常见的事情。  近年来,流长乡党委、政府通过充分调研,引导全乡农业产业合作社、群众一起,不做“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种田,养鸡为了盐巴钱”的传统农人,摒弃只种玉米或水稻“一棵树上吊死”的单一产业模式,走“一业为基础,多业再叠加”的“叠罗汉”式新型发展模式。引导新农人从“一业”到“多业”,从“单方”到“复方”转变,从而增强新型农业产业抵御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的能力。

然而,叠加,它不是一个筐,不是简单地把什么东西都往里装,而是经过科学的考察论证后,科学地、有机地将相关产业结合起来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那么,要叠这个“罗汉”,打基础的第一层应该是什么呢?流长乡通过科学论证,选择了种牧草。“不要小看这棵弱小的草,他可是全乡新型农业产业这个‘叠罗汉’的第一层,它可以‘衍生’出若干的后续产业。”乡党委书记曹兴亮说。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全乡草业基础坚实,已经种植各种牧草亩,品种主要有黑麦草、紫花苜蓿等。牧草年亩产量平均达斤,每亩年收益平均达元。产业链的中流砥柱是头牛

记者日前在流长乡兴隆村一个养牛场看到,现年70岁的牛场负责人胡举会正在侍弄草料喂牛。这草料,就是从附近的种草基地买来的青贮饲草,再拌和一些酒糟精料,就是牛最喜爱吃的饲料。养牛是牧草基地的下游产业。据胡举会介绍,他一个人现养有西门塔尔牛和安格斯牛共28头,每天总共工作时间加起来只有两三个小时。他采取随进随出的短效育肥方式,全年可以出栏50头肥牛,年纯收入30万元。由于有上下游产业作支撑,胡举会采用的是上下游产业无缝衔接的方式,把自己从繁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自己不用去从事种草、割草、加工饲料、清运牛粪、销售产品等环节,只做喂牛一件事,减省了许多繁杂的工作量。目前,全乡像胡举会这样的养牛专业户达数十户,在王院村、兴隆村等地共存栏肉牛多头,一头小牛育肥销售可赚元,经济效益可观。养牛产业还在当地催生了一个肉牛交易市场,年交易量达多头。除粪产肥的“工人”是条蚯蚓蚯蚓,又名地龙,是一种陆栖无脊椎动物。可它与流长乡的农业产业发展有什么瓜葛呢?该乡通过咨询专家得知,蚯蚓营养丰富,繁殖迅速,可用作药物、高蛋白食品、饲料等。蚯蚓还能挖穴松土、分解有机物,许多国家利用蚯蚓来处理生活垃圾、有机废物,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据流长乡进行市场调查得知,人工养殖蚯蚓产量高,经济效益好。仅仅贵阳市的一些大型花鸟市场商人,每年就要从省外购进约15万斤蚯蚓供应省内市场,用作钓饵等用途。而流长乡各养牛场每年都要产生大量的牛粪,如果引进蚯蚓对牛粪进行分解,就会节约很多除粪、运输、处理等产生的费用。记者在一家养牛场旁的一块场地看到,地里是一垄一垄的粪床,厚厚的牛粪里却“暗藏玄机”。一名工人用手刨开表面的一层牛粪,发现大大小小的蚯蚓在翻动,而牛粪并没有发出难闻的臭味。“养殖场每年有55%的牛粪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污染。如果养1亩地的蚯蚓,生长周期是2到3个月,1亩地一年可以产蚯蚓斤,按照包回收10元每斤计算,一年可增收3万元,而蚯蚓粪还可再增收元一吨。蚯蚓就是养牛场处理牛粪和加工有机肥的‘工人’,不仅减少了处理牛粪的投资,还改善了环境。”一位养牛户认真地算着账。拉长产业链的是蚯蚓粪牛粪交给蚯蚓来处理,那蚯蚓产生的粪又怎么办?该乡乡长唐玉坤告诉记者,牛粪经过蚯蚓过腹分解后,就被“加工”成了天然的有机肥,如再将蚯蚓粪进行有效利用,就会变废为宝。蚯蚓粪可以改良土壤,用来种植水果、蔬菜、药材等经济作物,不仅产量高,而且可以提高蔬菜的品质,形成一条既促进农民增收又改善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新兴产业链。记者在该乡黑土村看到,漫山遍野的刺梨树生长在石旮旯里,这就是该乡采用蚯蚓粪种植水果的一个基地。据村支书倪均荣介绍,该村种植有刺梨多亩,亩产值多元。“每年到刺梨成熟的秋季,前来采摘刺梨果观光的游客不断,村里的土鸡都被客人买光,还催生了农家乐新产业。”倪均荣说,所有水果基地都可以因地制宜地套种魔芋、韭菜、白菜、南瓜、黄豆、丹参、辣椒等经济作物,凡是喜阴、矮杆的蔬菜和药材都可以种,施用的肥料就是蚯蚓粪,不仅可以消耗掉大量的蚯蚓粪,避免杂草丛生节约除草费用,还可以增加经济收入,把石漠化的石旮旯变成金山银山。几年前的黑土村,年人均收入不到元,而如今的黑土村特色产业风生水起,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以上。据悉,目前全乡种植的刺梨达1多亩。把产业做深做透的是只蜜蜂水果种起来了,蔬菜种起来了,四季有花,四季有果。然而,就连果蔬开的花他们都“不放过”,要把每一项产业的潜力挖深做透。记者在油菜村一片油菜花地里看到,四周都是油菜花,一块黑桃地里整整齐齐地摆满了数十箱蜂桶,蜜蜂穿梭在油菜花海里不停地采集花粉。据介绍,凡是开花的水果,在每亩果树下放几桶蜜蜂,就可以利用蜜蜂的授粉作用,为果树增加挂果率,从而促进增产增收。以刺梨花作为蜜源花酿造的蜂蜜非常优质,而刺梨花有蜜蜂授粉可增加刺梨果的产量和品质。当地蜂农现场取蜜为前来参观的客人品尝,大家都一直认为,不仅色泽好,而且口感佳。当地种植的大量果蔬,一年四季为蜜蜂提供了大量蜜源,养蜂又成为当地人“顺手捡来”的一个增收新项目。目前,全乡已经在很多果蔬基地投放蜜蜂共多桶,产蜜每斤售价达元,又为当地养蜂户增加了一项收入。“叠罗汉”的可叠加产业是“N”流长乡的新型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是采取“叠罗汉”方式叠加。那还可以再叠加些什么呢?据了解,流长乡近年来探索出的“叠罗汉”发展模式,体现出了“1+1+13”的复合式山地农业发展成效,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发展模式,实现了效益互补,风险规避,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走出了一条复合式绿色脱贫之路,逐步破解了全乡产业不兴、农民不富的问题。据统计,该乡的新型农业产业已经从“一业”到“多业”,从“单方”到“复方”转变。目前全乡有3余户10余人参与绿色扶贫产业,户均增收余元,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已全部脱贫。“目前,我乡种植元宝枫亩,拟种植韭黄、车厘子、蓝莓等高效经济作物3亩。我们将结合山地特色,探索能把全乡产业整合起来的‘叠罗汉’发展模式,让产业扶贫更精准、更高效。而这个‘叠加’不是简单盲目的,而是要科学、有效的项目才可以‘叠加’上去,可‘叠加’的产业有‘N’个,是没有顶的,是无限的!”曹兴亮很有信心地说。

都市新闻记者贾华

编辑郝梦校对陈茜茜编审钟俊怡石云华

1
查看完整版本: 贵州这个地方的新产业是叠罗汉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