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地面上的蚯蚓怎样能够成为水中鱼类的食物呢?难道鱼就特别喜欢蚯蚓?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昨天,我回到老家的水库去钓鱼。早上准备好钓鱼装备出门时,遇到了舅舅。他问我:“去干嘛呢,又去钓鱼啦?”我回答说:“是的,今天天气阴沉,钓鱼比较凉快。”舅舅接着说:“钓鱼的话,你还是得去挖些蚯蚓,蚯蚓作为饵料比你买的那些要有效多了!”
在这时,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蚯蚓通常被认为是“万能饵料”,广泛被钓鱼爱好者所接受。虽然使用蚯蚓钓鱼时常会吸引小鱼,但不考虑鱼的大小,使用蚯蚓几乎总能钓到鱼。这让我思考:蚯蚓原本生活在陆地的土壤中,而鱼则是水生生物,本不属于同一生态圈,为何鱼会偏爱蚯蚓?莫非蚯蚓也能在水中生活?
实际上,蚯蚓并不喜欢水环境。大雨过后,我们常会看到许多蚯蚓在地面爬行,那是因为雨水将土壤的气孔填满,蚯蚓无法在土中呼吸,所以才会爬到地面上来。在河流或湖泊中,鱼与蚯蚓的自然相遇机会极低(除非大雨将蚯蚓冲入河中,或是蚯蚓意外落水,或是渔民将蚯蚓用作养鱼的饲料),因此蚯蚓并非鱼的自然食物。但为何一提到钓鱼,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使用蚯蚓?为何这种在水中几乎不会自然出现的生物,会成为钓鱼时的首选?
正如我们所讨论的,蚯蚓在没有被雨水冲入河流、误入水体或被渔民用作饲料的情况下,鱼在水中可能一生都不会遇到蚯蚓。但为何使用蚯蚓作饵时效果却如此显著?这是因为鱼在水中仍常会遇到很多类似蚯蚓的生物,如蚊子幼虫(常用作钓鱼饵料的红虫)、蜗牛、鱼卵、昆虫幼虫、水生蠕虫等。这些生物的形态与蚯蚓相似,加之水中的生物种类较少,鱼对这些食物已相对熟悉。而且,蚯蚓身上散发的强烈气味,使它们在水中特别容易被鱼类察觉。
红虫也是钓鱼者常用的饵料之一,但与红虫和其他一些生物相比,蚯蚓更易获取,并且更便于人工养殖(此前有文章讨论如何在家养殖蚯蚓)。因此,蚯蚓受到钓鱼者的喜爱还因为:
1、蚯蚓常见,容易获得;
2、蚯蚓体内散发的腥味在水中持久;
3、蚯蚓身上的强烈气味粘液,对鱼有极强的吸引力;
4、蚯蚓怕水,挂钩后在水中持续蠕动(钓滑口鱼效果尤佳),能在水中存活较长时间,更能引起鱼的注意;
5、蚯蚓的颜色多样,红色蚯蚓鲜艳,易被鱼发现,黑色蚯蚓的气味更浓,更能吸引鱼;
6、不管是自己挖掘还是购买(本地渔具店一块钱一盒),蚯蚓的成本都非常低;
7、钓水库中的鱼时,蚯蚓特有的味道足以诱使鱼咬钩。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我说去钓鱼,舅舅会知道用蚯蚓钓鱼效果更佳。与舅舅聊完后,我想起本来打算挖蚯蚓,但整理渔具时忘了。于是,我又挖了十几只蚯蚓(足够一下午使用)。到了钓场,天空似乎快要下雨,担心多带的饵料用不完,便直接使用了蚯蚓,结果钓到了30多只鲫鱼和4条1-2斤的小鲤鱼。蚯蚓果然名不虚传,被称为“万能饵”。
由此可见,在众多饵料中,蚯蚓无疑是“饵料之王”,几乎可以钓到所有淡水鱼类。正因为蚯蚓集多种钓鱼优势于一身,它成为了钓鱼者首选的饵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