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下葡萄根系。根系大家知道的一般是主根、系侧根、毛细根,基本上都是这些。实际上,根系远远不止这些,还包括根系的三大部分特性,根系的吸收规律和根部管理,只有了解这些知识,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根系和真正掌握好如何管理葡萄的根系。
营养吸收方式是什么?
其实说到根系,先说下植物吸收营养的两种方式:
一种叫扩散,
一种叫质流。
扩散是什么意思呢?扩散就是当毛细根周围的营养被吸收光的时候,这一块就出现了一个空白带,然后其它的位置周围的营养就会过来补充,这就是扩散。也就是说,营养成分的浓度从高的地方往低的地方去流。
质流呢?质流实际上是我们在土壤深层次的这些营养物质随着水分蒸发,慢慢的到了土壤的表层,根系能够直接吸收,而这样的过程要伴随着什么呢?
第一,富含营养物质的土壤,
第二,水分,
第三,充足的光照和温度。
了解了扩散和质流这两种方式,我们发现,扩散实际上是指导我们如何追肥,让毛细根或者叫嫩跟的周围充满了营养物质。营养水平比较高,根尖吸收光了,周围还过来,这就可以。
而质流,质流考验的是土壤本身的营养水平。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直要求定植的时候,最后一次改良土壤的机会要开沟改土,要下粪肥,要下秸秆。为什么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因为这样的方式可以让葡萄树底部的周围充满了富含营养的土壤,而这些营养物质慢慢的溶解在水中之后,随着水一起蒸发。在蒸发的过程当中,它要从底部慢慢的到上面,就在这样这样的过程当中,总归根系会截留它一部分,总归跟系不会放过任何一点儿吸收营养的机会。
明白了这些之后,我们还要考虑一点,根系是怎么吸收营养的?这一点呢,要通过了解根系的不同的器官,不同的这个位置来解决这个问题。
根系不同器官
了解根系的不同的器官我们只能先从主根、侧根、毛细根这个方向上来了解。主根是什么?对于葡萄来说,主根就是你定值的时候尽量往下扎的这一条根系。如果定制的时候没有开沟的话,我们的主根可能是两根,三根,甚至四根,它也是主要往下扎。从主根上慢慢地生出几条毛细根,这些毛细根慢慢发育成侧根系,这就是未来的侧根。
而从侧根上再长出来的毛细根就是未来吸收营养物质的这个主要的这些根系。我们需要了解的就是这些毛细根,但是了解毛细根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侧根的样子。
对于任何一颗葡萄的小苗儿来说,如果土壤足够的疏松,它可能会有一条主根系不断的往下扎。如果土壤不够疏松或者周围有什么障碍物,比如说育苗袋,那它扎出来的某一条侧根或者某几条侧根吸收的营养物质比较多,它会不断地发育,这样它就发育成了主根系,这就是主根。主根往外扩展的就是侧根。侧根上再往外生出的那些触角,实际上就是毛细根,我们也叫它嫩根。
嫩根的三大区域
这个嫩跟大致上能够分成什么呢?
一是根冠,
二是中间位置的伸长区和分生区,
三是成熟区。
根冠是最嫩的那个位置,它上面你仔细摸的话,往往会有粘液浮。在地表上的,可能你摸不着粘液,但不表示没有,那是因为干了,只要湿度够是有粘液的。而在往上到了分生区。分生区这个位置的根实际上是跟冠的替补队员,随时随地补充,因为根冠在不断往前伸展,不断往前扩张的过程当中,它会与土壤产生摩擦,有磨损。如果说根冠持续磨损比较少的话,原有的分生区比较密实的这些细胞有相当一部分逐渐的发育成熟,就到了伸长区。就在这个区域内,伸长区的细胞实际上是介于变色与不变色之间,它至少有了自己的表皮,这个分生区和根冠这个位置表皮并不那么明显。再往上就是成熟区,成熟区实际上就是已经轻微变色的根系,如果说浮在地表的话,实际上它是红色的,如果说在地下生长的话,它会根据土壤的颜色而改变自己的颜色。
沙土地与黏土地根系区别
比如说在沙土地,沙土地成熟区的根系,它一时半会儿长不出很多的跟毛来,因为沙土地它会不断的往前延伸,不断的向前面去寻找新的营养物质,所以沙土地它在成熟区更多的表现出轻微的发黄。而粘土地不一样,因为根冠往前伸展的相对偏慢,不透气,所以它在成熟区表现的不是黄,而是灰色的。
同时为了多吸收营养,在这个位置,它会生出更多的跟毛来。跟毛更主要的是吸收磷元素,当然对于钙元素的吸收也非常的多,而根尖这个位置最主要的是吸收氮元素、钙元素以及其它的金属离子。
在粘土中的根系更多的更多的表现出前半截是白色的嫩根,而且相对比较的细,比较的短,而且比较的多;稍稍往上一点就是灰色的,跟毛相对比较多一些。
新的毛细根不断的对外扩张,它对外扩张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那口吃的。如果不对外扩张,那么它只能是被动的吸收扩散过来的这些营养物质,而对外如果扩张的话,它会主动去吸收扩散过来的营养物质。所以土壤是可以调控的,但是根系也会跟着土壤条件的变化去主动地适应。
而这种主动适应的过程中,根系又表现出它的特别好的这种适应性,比如粘土地,它相对比较紧实,而且不透气,所以根系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长得慢长得细,它要让自己变得瘦小一些,有个缝就能钻出去;而沙土地就不一样,因为沙土地比较松散一些,也比较透气一些,所以更多地表现出粗壮的大白根,而这种粗壮的大白根实际上就是葡萄生根本来的样子。假如说在这方面还有疑问的话,那么你不妨看一看新育苗的根系,或者是插棍在沙子当中生出来的根系。
有过育苗经验或者插棍经验的朋友,会很轻易的就理解这些,它早早长出来的就是大白根儿这些大白根,一旦遇到阳光它就会变红,这些大白跟在粘土当中会变成细的小白跟。这不是表皮上的一层浮根,那样的浮根是激素刺激出来的,这里是指在纯水和纯土的情况下,葡萄自己生出来的这样的根系。
沙土地或者透气性比较好的地块儿长出来的根系基本上是粗、壮、白,浮在表皮的根系略微发红;而相对来说黄土、粘土、沙瓤褐土像这样比较密实的土壤出来的根系,就相对来说软、弱、短、灰,它就表现出这样的特性。
无论表现出什么样的特性,它都是根据自己周围的土壤情况来的。粘土地含有的营养物质相对于沙土地来说更丰富,所以说根系没必要生的太长,粘土地颗粒相对于沙土更细,所以根系需要让自己变得瘦一些,细一些,它才能够钻出来,这都是自然进化的结果;反过来,沙土那就是粗壮的大白根,对外使劲地扩张。
沙土地与黏土地施肥区别
所以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如果说想要在粘土地当中施肥的话,薄肥勤施很有必要;如果想要在沙土地当中施肥的话,毫无疑问浓度要高一点,而且两肥之间加一水是比较不错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你别忘了除了扩散之外,还有一个质流。
如果说我们强化底肥,而且追肥的时候,两肥之间加一水提高肥料浓度的话,加大水量的话,那么沙土地水量散失比较快,在深层次的溶解了的这些水这些肥料当中,它会随着后期慢慢的蒸腾再上来,让根系二次吸收利用,其实道理就在这。如果想到改土,粘土地加粗沙,沙土地加秸秆,加有机质。其实就是这么简单,有时候想想我们都在干,但是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干。
根系吸收的条件
如果说根系从土壤当中吸收水分及营养,这里有这么几种状态:
第一是土壤当中有没有足够的水分和矿物质营养---有没有
第二是这些矿物质营养能不能被吸收---能不能
第三呢是根系有没有这个本事过来吸收---有本事来吃吗
不同的土壤条件下,它所含的矿物质营养比例上肯定是不同。即便是同一块地也有一些微观的差异。这些微观的差异有的是大自然造成的,有的是我们施肥造成的。
这里面有一些是难溶于水的无机态或者有机的大分子,也有易溶于水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这里头是不一样的。难溶于水,举个例子,比如说钙离子,很多是难溶于水的,如果说你里面的是硝态氮和是硝酸根离子和钙离子结合到一块,那么它的溶解度相对就高;如果是硫酸根离子和钙离子结合到一块是硫酸钙,也就是石膏。这些属于大分子的,比较难溶。难溶表示不容,但它慢慢的也能融。所以我们最近这几年强化冲施肥的使用,强化水溶肥的使用,强化速效肥的使用,更多的是把这些难溶于水的,通过人为的加工变成易溶于水的。
而这些难溶于水的物质不仅仅包括这些化学肥料,甚至于说有机肥,甚至于有机质,也有一些难溶于水,不能够被吸收的。如果说都能够被吸收,那么我们的土壤很快就会恶化,像我们现在这样的思维方式很快土地就会变成贫瘠的这种生土地。很简单,有用的都被吃了吗?而这些有机质如果说是难溶于水,每年一点一点的溶于土壤,一点一点的吸收,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土壤就能够恒久地保持供肥的能力,这也是大自然的结果。
那么有机质包括什么?
第一、它包括生物的排泄物、分泌物,也包括生物的尸体。这些东西几乎都含炭元素,还包含氢、硫、氧、、氮、磷、钾这些东西,但这些物质未必能够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
第二、包括微生物,它们各种各样的负责加工的这些东西,比如说生物或者是微生物,还包括鼠类、蚯蚓、昆虫、线虫等等,它们也能够加工,能吃土壤当中的有机质。有些虫子在幼龄期都是吃土壤当中的有机质,然后把吃掉的这些有机质再排泄出来,变成小分子的这种有机质。
所以在土壤当中负责替我们的葡萄加工有机质的不仅仅包括各种真菌细菌微生物,还包括一些昆虫、动物,它都能干这样的事情。在这些东西的共同的作用下,我们的土壤,形成了一个江湖。在这个江湖当中,大家是共存在这个土壤当中,共同从这一方水土当中获得能量,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连续不合理施肥危害
但是最近这一年,我们这个化肥的连续的使用破坏了原有的生态。为什么会破坏原有的生态呢?我们使用了复合肥之后,瞬间这一周围营养物质这个就变化了,复合肥当中含有氮磷钾空前的高,以前从来没有过这么高,而其它的这些东西相对于来说,浓度就低了,这个时候土壤原有的生态就被破坏。而这种被破坏的生态,谁先适应谁就是王者。
理论上我们希望先适应的应该是有益菌,这样对我们有好处。这只是我们美好的愿望,可实际上先适应的往往是那些破坏者。咱们举这样一个例子,比如说土壤当中原有的微生物。有益微生物因为和植物是共存的,所以它本身不具备光合能力,它本身不具备主动获取营养的能力,是植物提供给它足够的营养,当我们施用了化学肥料之后,这一周围的生态被破坏,像这些没有自主生存能力的肯定是最慢恢复的,而有自主生存能力的都是当初被打压的破坏性的东西,所以连续施肥,高浓度施肥,不合理施肥造成的是什么呢?是各种各样的土壤的病害,因为有害菌最先生存下来。
所以当我们面对这样的情况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什么呢?如果周围的有益菌的量足够的多,即便是局部有害菌、有害生物占优势,终归会被正能量所包围,终归会被正能量吃掉,而如果说我们没有注意其它部位的有益生物的这种生存环境的话,那么像这个有害菌就是肆无忌惮,因为没有天敌了。
这个江湖一旦被破坏,而且是被我们人为的主动破坏,那么我们想要恢复,那就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很久以前,我们经常是这样想缺微量元素吗?植物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缺素症状,所以我们就补微量元素。越补越差,当时管用,两三年就不管用了,原因很简单,原有的土壤江湖失调了,你即便是补上又有什么用?你补上钙补上硼补上镁之后,植物依然吸收不了。植物为什么吸收不了?因为没有更多的生物替它分解。也就说没有厨师,做不了饭,它吃不了。
后来我们想没有厨师,我们给它投入不就行了吗?所以像枯草芽孢杆菌、放线菌、侧孢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像这样的微生物,不断的往里投入。投入了以后发现也没用。后来有人说这个单一的微生物在土壤当中生存很难,所以就出现了复合微生物菌剂,包括em菌,投入进去之后发现用处也不大。你把它投入进去,总归你要让它能生存,总归要让它有吃的,它吃什么。
这里头,用到了一些东西,一是生命元素,二是有机质。都知道磷元素是生命元素,但是土壤当中,很多磷并不能够被这些这个生物直接利用,而有机质可以慢慢的把磷元素给分解掉,给它稀释掉。因为磷元素浓度太高了,这些微生物分解不了,稀释了之后,微生物就能够分解,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所以我们现在提倡加秸秆加有机质的同时,可以考虑加磷元素,如果说连续的使用过磷元素之后可以不加;不加也不要紧,微生物菌剂加进去就行了。
同时还需要什么?需要氮元素,因为氮元素叫能量元素,所以我们在下秸秆的过程中,需要在秸秆底下铺一层尿素,这也是为秸秆补充氮元素,要不然这个秸秆在发酵的过程当中,也就是说在微生物活动的过程当中,它会根系去争夺氮元素。
我们最终是让葡萄的根系变成一种叫“非”字型根系。也就是像“非”字一样,左边儿有这个测根系,有毛细根,右边也有侧根细和毛细跟。每年通过规律性的断根,来培养足量的侧根细。然后从足量的侧根系上伸展出毛细根,这些毛细根正好生长在我们施肥沟的位置,也就是说我们让根系生长在土壤条件和营养水平最合理的这个位置,这样就达到了局部改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