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数量多、适应能力强、分布广泛,与其他鱼种相比,垂钓难度不大,常被初学钓鱼者当作目标鱼练手。回到钓友问题,如何才能垂钓鲫鱼更快呢?其实不仅单纯地涉及垂钓技巧的问题,还与鲫鱼的觅食习性,水域的资源情况有关,笔者结合多年的野钓经验,分享如下。
1、鲫鱼的习性、特点
2、如何判断水中的鲫鱼密度(钓快的前提与基础)
3、不同季节下,如何钓鲫鱼更快
鲫鱼的习性、特点
鲫鱼属于杂食性鱼种,荤素即可,季节不同而有所侧重,比如夏季偏素食,冬季喜荤食。其次,鲫鱼是变温、冷血动物,体温随水温变化而改变,而觅食欲望也随水温变化,比如鲫鱼最适宜的水体温度在16-25℃,一旦高于或低于最适水温,鲫鱼的活性受到抑制,觅食积极性也会下降。
鲫鱼属于底层鱼,其有趋温性的特点,比如夏季通常躲在阴凉之处,像树荫下方,大桥底下,深水处及水草处,而冬季水温降低,鲫鱼又游动到如水温较高的背风向阳处、深水处及丰盛的水草处。
如何判断水中的鲫鱼密度(钓快的前提与基础)
想要更快的钓到鲫鱼,水里的鲫鱼密度是万不能小的,否则再高的钓技也无能为力。所以需要提前判断鲫鱼的资源情况。与其他鱼类相比,鲫鱼体积偏小,嘴小,性格温顺,所以鲫鱼吐出的气泡,即鱼星也偏小,数量不多,不是连成片地出现,通常先出现一个大的鱼星,接着出现一个较小的鱼星。如果一片水域,冒出大量鲫鱼的鱼星,说明水下鲫鱼数量较多,密度大,那么可将其作为垂钓钓点。另外,鲫鱼的鱼星与个头、体积成正比:体积越大,鱼星也越大,反之,体积越小,鱼星也越小。
如前文所述,鲫鱼喜钻草窝,那么可通过观察、听音判断鲫鱼的资源情况。比如水草丛出常出现个别杆径晃动、摇摆,则很有可能是鲫鱼游动时,身体碰撞水草引起的,晃动越频繁、越激烈,鲫鱼体积就越大,数量越多。其次等到傍晚,靠近水草,常有鲫鱼密集的啃食上,也可初步判断鲫鱼的资源情况。
不同季节下,如何钓鲫鱼更快
上文是关于判断鲫鱼密度的几个技巧,也是更快、更多垂钓鲫鱼的前提与基础。那么如何具体垂钓鲫鱼呢?笔者以夏季、冬季为例分别展开描述。
夏季钓鲫鱼
首先,夏季水温高,鲫鱼通常会游弋到水温凉爽的水域,比如大桥下、树荫下、水草处及其他水温较低的水域,或者选择野钓。一般情况下,夏季清晨、傍晚水温低,也适合鲫鱼的觅食,是钓友垂钓鲫鱼的较好的时间段。另外夏季选择夜钓,优先考虑晚上9点至11点,这个时间段是鲫鱼的觅食高峰期,常游弋到较浅水域、岸边啃食。
其次,夏季的鲫鱼活性高,觅食积极,而水域可吞食的食物也相对丰富,所以此时的鲫鱼偏好味型偏淡的素饵,比如奶香味或甜香味的商品饵料。而投掷的窝料不宜多,撒几把窝料即可,如果用商品饵,不建议单独再用窝料诱鱼,直接高频频率抽窝即可,将商品面饵开出蓬松状态,适口性佳,鲫鱼吸食容易,且饵料在水中不断雾化、脱落,又起到留鱼的作用。
最后,夏季的鲫鱼吃饵迅猛,对子线的灵敏性要求不算高,所以浮漂调钓时不宜过灵敏,这样也避免了自然水域轻微走水的影响,也顾虑一下虚假信号的干扰。主线、子线的搭配,根据水深的不同,0.8/0.6+0.6/0.4选择即可。
冬季钓鲫鱼
首先是对钓点的确认,像水温较高的水草处,向阳背风及深水区都是鲫鱼容易聚集的地方。像这些钓点,通常会利用水温较高的时候垂钓,像北方大约是上午10点至下午3点,水温回升,鲫鱼也游动觅食。另外清晨天微微亮,鲫鱼有趋光的特点,会趁机觅食,鱼口相对猛烈些,有经验的钓鱼人会选择这短暂的时间段扬竿。等到天大亮,鲫鱼警惕性增强,又向深水区或水草处游动。
其次,与夏季相比,冬季水体里大量的浮游生物、软体小虫、藻类等,无法忍耐低温,逐渐失去了活性,乃至消亡。所以此时的水质清澈、水体偏瘦。鲫鱼可吸食的食物匮乏,而为维持必要的新陈代谢,鲫鱼对含高蛋白的腥味饵料、荤饵颇感兴趣。如果在水草窝扬竿,有些考虑蚯蚓、红虫等荤饵;如果在周围无绿色植被的河流扬竿,则先尝试腥味商品饵。当然,冬季提前打窝,是不可或缺的,酒米和红虫颗粒最佳,建议提前2-4小时打窝。如果清晨扬竿,则需打隔夜窝,此时窝料不宜过少。
最后,冬季鲫鱼口轻,浮漂动作轻微,不宜观察,对线组的灵敏性要求高。通常是细线、小钩、小漂。比如主线与子线可搭配0.6+0.4;而鱼钩可选2-4号的袖钩,方便鲫鱼的吸食;浮漂用瘦身、细尾的专用鲫鱼漂,进一步提高线组灵敏性,不错失轻微小口。
写在后面
垂钓鲫鱼快,资源很重要,本文先介绍了鲫鱼的习性特点,同时也对如何水域里的鲫鱼资源情况做了描述。而鲫鱼的垂钓技巧,笔者对夏季、冬季两个主要的垂钓场景,分享了几个技巧。尽管如从,自然水域水体环境复杂、多变,想要更快、更多的钓鲫鱼,还要结合具体情况再调整方案,相信钓友会有不错的鱼情。
原创:野钓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