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红虫作为两款优良的钓饵,得到一众钓友的认可,并被广泛使用。正如钓友的问题,两者被称为“钓鱼万能饵”,尽管如此,仍有部分钓友对其使用场合、使用时间不甚了解。笔者结合野钓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展开,尽量详实、全面的介绍,具体如下。
1、红虫、蚯蚓的简介
2、红虫、蚯蚓适宜的使用时间、使用场合
3、红虫、蚯蚓使用过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红虫、蚯蚓的简介
两者作为优质荤饵,在外形、气味都有明显差异,下文对两者简单介绍
1、红虫:红虫是摇蚊的幼虫,颜色鲜红,气味浓腥,内含丰富的蛋白质。红虫以水体的腐殖质、藻类碎屑为食物,有良好的净化水质的作用,本身并不会污染水体。正基于此,在某些水域,常被视为水质监测的优良指示物。在钓鱼领域则被加工成窝料、钓饵,或直接做荤饵使用。
2、蚯蚓:蚯蚓价格低廉、易于获取,适应广泛。与红虫相比,蚯蚓是一股淡淡的土腥味,同样含高蛋白。长时间栖息在阴暗、潮湿的土壤里。即可钩刺作钓饵,也可简单加工做出诱饵,专攻食肉鱼种。
红虫、蚯蚓适宜的使用时间、使用场合
上文对红虫、蚯蚓作了简单介绍,那么回到钓友的问题,两者最适用的时间、场所是哪些,如下。
1、冬季、深秋、早春宜用红虫、蚯蚓
水温低的水域,适宜用红虫、蚯蚓,为何?首先水温低,原活跃在水体里的软体小虫、藻类生物等因无法忍耐低温,逐渐失去获悉,最终消亡,因此河流、湖泊水质普遍清澈,水体偏瘦,而对于依然有摄食欲望的鱼而言,失去了食物来源。低温环境下的鱼,像鲫鱼、鲤鱼为维持必要的生理功能与新陈代谢,需要高蛋白的食物补充能量,而红虫、蚯蚓的腥味有能激发鱼的觅食兴趣。所以在冬季、深秋、早春,水温低的情况下,用红虫、蚯蚓钓鱼效果明显。
2、水草丰盛的水域宜用红虫、蚯蚓
水草丰盛的水域宜用红虫、蚯蚓有两个原因:一是原本水草处的水体本身就活跃着大量的昆虫,软体小虫。在这里逗留、栖息的鱼,也会以它们为食,并不陌生,熟悉它们的气味。因此,同样是小虫的红虫、蚯蚓,容易被鱼接受,并且两者不停的蠕动,摆动腰肢,有刺激鱼的捕食欲望。二是在水草处多用长竿、短线的传统钓法,用红虫、蚯蚓钩刺,便于逗钓、走钓。一般在水草处用红虫、蚯蚓时,配合酒米打窝,效果显著。
3、水体偏瘦的水域宜用蚯蚓
水体偏瘦,是由于缺少腐殖质类,像植物碎屑、藻类为生物更是少之又少,生活在这样水体的鱼,身体偏瘦,饥肠辘辘,对食物的需求是强迫的,特别是急需像这种腥味浓厚,含高蛋白的食物,有经验的钓友常用蚯蚓、红虫施钓。值得注意的是水体偏瘦的水域并非红虫、蚯蚓的专场,像腥味浓郁的商品饵料,也有不错的效果。
4、红虫、蚯蚓杂食性鱼、食肉鱼均可
红虫、蚯蚓除去主要用于钓像鲫鱼、鲤鱼等杂食性鱼种外,黑鱼、鲶鱼等食肉性鱼种,也可作钓饵适应。通常选择气温浓腥、个体粗壮的蚯蚓为佳;红虫宜用红虫夹配合皮筋,夹成一团,颜色艳丽更容易吸引它们的注意。另外蚯蚓分割成1公分左右的小段,与泥土搅拌成团,打窝用于诱集黑鱼、鲶鱼,蚯蚓汁液的气味在水体传播迅速,短时间便能将其诱到窝点,极具效果。
红虫、蚯蚓使用过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上文是关于红虫、蚯蚓最适用的环境、场所,在实际应用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首先蚯蚓宜用活,不宜用死蚯蚓。部分钓友嫌弃蚯蚓腥味淡,不利于诱鱼,常将其拍打死,让汁液流淌出,便于气味的释放,然而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这是由于汁液在水里,容易被水流冲散,不多长时间便失去了诱鱼能力。其实也是低估了鱼的嗅觉,透过蚯蚓的表皮,是很容易感知到它的气味的。再者如果蚯蚓气味淡,可自行强化一下,建议尽量保持蚯蚓的活性。
其次红虫使用需谨慎。前文提到红虫拥有良好的净化水质的作用,本身并无危害,但其在收获、包装、运输过程中,与外界物体、空气接触,红虫肉质柔嫩,营养丰富,极容易被有害细菌附着。部分钓友用手指接触后,有瘙痒、阵痛的症状,因此尽量不直接接触红虫,应红虫夹,或其他措施。
最后,红虫、蚯蚓各具优势。与红虫相比,蚯蚓的气味偏淡,对小体型鱼的吸引力弱一些,大体型鱼更偏好些。笔者聊城徒骇河野钓过程中,红虫与蚯蚓两者搭配使用,用红虫钓的鲫鱼数量多,但个头小;而蚯蚓数量少,但个头大。所以钓友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
写在后面
本文首先对红虫、蚯蚓红虫的使用水域、时间做了描述,接着对使用过程中常见的几个问题做了介绍。红虫、蚯蚓作为钓饵,有优点也有缺点,并不适用所有的水域,因此钓友在实际应用中灵活掌握。
原创:野钓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