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在我们这里录了7天,他们本来没打算录制这么长时间”,武大绿洲研发中心副主任陈娇在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信息传播工作委员会采编行的活动中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我们带央视摄制组到我们的绿色防控基地之后,他们发现,一路走过来,蛙鸣不断,到处都是小青蛙在跳水,随便挖一棵蔬菜,土壤里边都有蚯蚓,我们向往的自然生态又回来了,于是央视摄制组决定留在这里跟拍一周,希望让更多人看到绿色的生物技术对改善生态环境起的巨大作用。
武大绿洲是以昆虫病毒、细菌、真菌等有益微生物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集团公司,尤其是以在昆虫病毒领域取得的成就而在整个行业闻名遐迩。
目前在我国的昆虫病毒生物农药登记中,昆虫病毒品种一共12种,武大绿洲占8种。
分别是菜青虫颗粒体病毒原药及制剂(世界唯一)、黑胸大蠊浓核病毒原药及制剂(世界唯一)、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原药及制剂(原药国内唯一)、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原药及制剂(原药国内唯一)、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原药及制剂、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
武大绿洲是国际上生物农业20强的企业,目前昆虫病毒生物农药在国际上没有标准,武大绿洲正在申请国际标准的制定,在国际标准的制定上有很强的话语权。
陈娇副主任说:我们认为基于微生物技术建立起来的绿色防控是可以实现的。虽然单独一个昆虫病毒,单独一个生物农药,单独一个生物肥料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是把这些技术集成起来,就可以形成一整套绿色防控体系。我们武大绿洲有核心技术,有专利产品,有多年微生物应用技术经验累积,在遇到问题时,我们和国内的其他兄弟单位合作,把他们最好的产品拿过来一起使用,这样就形成了我们现有的一整套的绿色防控体系:它是基于微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绿色防控体系,即以肥菌同施,治病提质;昆虫病毒,靶向灭虫;科学治草,增肥保墒;生物防制,人畜安全;循环再造,变废为宝的绿色防控5大技术体系,这套绿色防控体系在蔬菜(叶菜类,果菜类)、茶叶、中药材(金银花,黄精)、果树等作物上都有显著成果。那么这套绿色防控5大技术体系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我们要先说一下武大绿洲独特的模式。目前武大绿洲的市场定位是基地和大户,目前在全国已经有80多个基地和大户,主要分布在辣椒、番茄等蔬菜,葡萄、桃、蓝莓等果树,茶叶,金银花、黄精等中药材,水稻、玉米等大田作物上。武大绿洲正是由于定位于基地和大户,直接下沉到种植户这个层面,直接帮种植户解决问题,才能做到集成方案。近几年农资行业的空前大逆境,也让很多农资企业和农资人对农资行业的基础概念进行了一些深思和反思。比如客户和用户,对于农资企业来讲,客户是经销商,用户是农民,客户和用户不是一群人,他们之间的利益诉求不一样,客户想要多赚钱,多卖农资给用户,用户希望的是高性价比,少花钱的同时多出效果,这完全是对立的,所以用传统方式做农资,很难做到全程防控,更不要说绿色防控。
而武大绿洲直接面种植户,陈娇主任说:我们刚开始做的时候,客户有十个问题,我们只有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且就这一个问题我们也不一定能帮种植户解决好,所以我们知道,要想绿色防控,要想全程防控,我们需要的是一套体系。比如我们的微生物技术,微生物在土壤中需要消耗有机质,土壤主要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随着化肥的大量使用和有机质的极度消耗,作物吸收不了的化肥使土壤酸化、盐化,土壤里的有机质越来越少,有益微生物无法在这样的土壤中生存,还怎么帮植物解决问题呢?所以我们先从土壤改良入手,指导种植户使用生物有机肥,针对种植户土壤情况,我们研发了一款含氨基酸的生物有机肥(多来撒),以昆虫病毒生产中产生的废渣、中药材药渣、植物源谷糠为有机质主要来源,可兼顾土壤中病虫害预防;含有氨基酸可以促进植物根系生长,解决植物“吃饭”问题;含有枯草、胶冻样、解淀粉等芽孢杆菌可以固氮、解磷、解钾,均衡了土壤所需的各类元素。做种植户性价比最高的生物有机肥,减少投入的基础上增加收益。通过对种植户土壤分析后,我们给出用量指导,一般情况下亩用量在0.5-1吨,再结合绿色防控体系中的其他技术,做好病虫害预防,做好监测,保证我们种植户种出来的农作物是全程绿色,农作物符合绿色有机食品的认证。
绿色防控理念:对人体无伤害、对环境不污染、对自然生态不破坏。——武大绿洲
基于微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可以实现三农“高质量发展”
接下来说具体的绿色防控5大技术体系:
1,昆虫病毒,靶向灭虫。
病毒是介于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结构最微小的生命,其生命的特征是具有生命遗传物的核酸,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没有完整的酶系统。
昆虫病毒生物农药的优点有很多:
1.专一性:只感染宿主昆虫,不会破坏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后可以兼治其他害虫。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常见的害虫发生时期不一样,比如菜青虫和小菜蛾、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分别同时发生,可以使用昆虫病毒同时防控,其他类害虫使用其他生物药剂,保障生态环境不破坏。
2.流行性:可在害虫种群中流行传播,长期控制害虫密度,减少用药次数。
3.杀虫持效期长:害虫吞食感染后有3-5天的潜伏期,害虫死亡高峰期需要7天,可持续到10-15天。病毒在自然界中长期流行传播控制害虫种群数量,NPV在土壤内可保持活性达5年之久。
4.安全性:不污染环境,天敌和哺乳动物(人)
5.不易产生抗性:病毒无细胞构造,没有完整的酶系统,不易产生抗性,对害虫作用靶点是全身细胞,害虫无法通过突变某个点来产生抗性。
比如在茶叶上有茶尺蠖,就可以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效果非常好,武汉周边有一些茶园,就用这款产品。
2,肥菌同施,治病提质
武大绿洲为什么把肥和菌提到这么高的位置,陈娇主任说:我们就是想以微生物为核心,把这个健康的生态建立起来。现在的土壤“病”的很厉害,酸化,盐碱化,各种病原菌,特别是重茬,土壤的改良是必须增加有机质,增加有机质不是为了让植物直接吸收,而是让更多的微生物生存,建立一个好的完整的土壤微生物生态,经过有益微生物的分解,让植物生活环境更健康,这样农作物才能生长的好。
近几年武大绿洲开拓了微生物菌剂研制,与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中心合作,开发了两个专利菌株:①贝莱斯芽孢杆菌CY30,在茶叶上可防病促生长;②淡紫褐链霉菌NBF,可防疫病促生长同时兼治线虫,在辣椒疫病对标化学农药烯酰吗啉试验中,防病的同时可促生长,整体长势好,还可以把耕地里的有益的微生物调控过来,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给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在黄精地里,老百姓向我们反映地里的蚯蚓吃黄精,我们觉得不可能,取样在显微镜观察发现是线虫,确定为害源后我们针对性的使用了NBF灌根,一周后观察,黄精苗恢复正常,取根系再次观察发现线虫解体,新根长出。所以不是生物农药效果不好,而是土壤里要有适合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土壤里有机质多,微生物生长的好,自然可以帮助植物抵御病虫害。
在采编行的活动中,笔者问:不用化肥,不给作物补氮磷钾,怎么保证农作物产量。陈娇主任回答:我们用含氨基酸的水溶肥给作物补氮,氨基酸里边富含氮,我们用矿源的磷钾给作物补磷钾,我们也有一套自己的肥料体系产品,包括生物有机肥,中量元素,微量元素,含氨基酸的水溶肥,含腐殖酸的水溶肥,作物营养很重要,但是作物营养要均衡。
第三个技术:科学治草,增肥保墒
这个就是关于替代除草剂的问题,目前在武大绿洲自己的基地里的解决方案是:覆盖,以草治草,稻田养鸭,机械除草等几种方法,避免用除草剂。
第四个技术:生物防制,人畜安全
这个主要是关于家庭居住环境健康的,平时不注意的四害(蚊蝇鼠蟑)防控,其实也是一个绿色防控体系,武大绿洲基于以蟑螂病毒(生物杀蟑饵剂)、蚊子病毒为基础,形成了一套绿色防控体系,保护我们居住安全、健康。比如武大绿洲集团下的武汉市拜乐卫生科技有限公司,既有生物产品又有服务团队。
第五个技术:循环再造,变废为宝。
陈娇主任解释就是怎么让生物圈再次循环起来。
这个技术以“三管分立”为基础,暨在村庄或社区,将污水三管分立,座便器污水,洗涤污水和雨水分开;这里设置了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座便器的污水经过几级化粪池和微生物分解发酵后可以形成有机肥料,直接用于农田;
第二道防线:洗涤污水富含磷,氮等可以排到人工湿地,通过水生经济作物吸收后再直接作为灌溉用水回归农田;
第三道防线:绿色防控体系减少了农田污水,农田污水主要包含未被利用的化肥及农药,这是恢复生态的关键防线
总之我们的思路就是变废为宝,把废弃物或污染物放到正确的位置加以利用,真正做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陈娇主任说:我们在基础科研方面也许做得还不够,但在应用层面确实做出了很多成绩,比如去年的千岛湖论坛,我们董事长林春鸿博士是特邀嘉宾,千岛湖是全国第一个特别功能生态保护示范区,因为千岛湖的湖水关系着华东等地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江桂斌院士上午提出湖水污染问题,我们下午就给出解决方案,他们觉得非常好,特引进我们的技术团队解决问题,为此我们专门设立了“武大绿洲绿色防控千岛湖产业发展研究院”,解决千岛湖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陈娇主任最后总结道:中国经济的双循环模式已经从外循环为主过渡到内循环为主,内循环要靠6-7亿农民的消费力带动起来,要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将绿色科技应用于农业领域,使用绿色防控技术可以逐步降低农民的投入,同时种出绿色、优质、高产的农作物,又可以增加收入,农民富裕起来又可以带动内循环经济发展。我们武大绿洲始终认为基于微生物技术建立起来的绿色防控体系是可以实现的,并致力于推广绿色防控体系,帮助更多农民种出更多绿色有机的农产品,让更多人吃上绿色安全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