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打造好产品,核心是3个字:信、用、情。
“用”是根基,是产品竞争力和持续生命力的核心;“情”是最有效的粘合剂,把产品升华成对消费者内心体验感同身受的表达,能实现价值的升华和粘性的提升。但是,光有“用”和“情”够吗?不够。
“信”是一切的前提。没有顾客的“信”,无论产品多有“用”,多有“情”,这一切都会胎死腹中。
一、信有3关:相信、信任到信赖
一个新产品,从走进消费者愿意被“尝试”,到成为消费者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这是产品打造的最高境界),要过3关。
1、第一关:“相信”
产品上市亮相,首先要过“相信”关。坏产品和好产品,都要过这一关。
现在人与人之间普遍缺乏信任,大多数消费者见到新产品后都会第一问:你是不是骗子,产品是不是假冒伪劣,如何让我相信你说的是真话?
坏产品不被相信大家都理解。好产品为什么大家也不相信呢?尤其是那些价格卖得贵一些的有机或绿色产品。我们新农人有时候确实用了很大心思,少用化肥,不用农药,用生物肥生产的东西,但市场不认可。有时心里比较憋屈,自己怀疑是不是做错了?原因其实简单:挂羊头卖狗肉,消费者上当多了,已经变“乖”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个行业也不少。
过了这一关后,才有初次尝试的可能。
2、第二关:“信任”
尝试之后,消费者认为质量的确可以,经历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相信你的确可以长期解决他们的问题,让他们放心,这就是信任。
能做到这一点的产品,就开始有了品牌。企业做到这一点,可以算是一个良好的企业。
3、第三关:“信赖”
所谓赖,就是依赖:消费者已经把你的产品当作他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觉得某个特定用处上、或某个生活场景上必须要有你的存在,已经离不开你了。否则就意味着损失和难以放弃的割舍。比如柴米油盐酱醋,比如生日蛋糕和中秋节的月饼,能实现这一点的产品,就是一流的产品。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武汉人吃早餐离不开热干面、吃惯了有机蔬菜的人再去吃普通蔬菜就会觉得难受、小孩吃过这款“酵德一家”的纯酵素苹果后,就对其他苹果提不起兴趣。
辽宁亚洲第一大果园产的“酵德一家”苹果客户从相信,到信任到信赖,其实都是你的可信度在起作用。可信度越高,“信”的层次越高。
怎么提升产品的信用值?
二、立信靠自己
古人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酒香不怕巷子深”。步步高、OPPO和VIVO的幕后老板,多次成功创业的企业家段永平有句话,“没有哪家公司的失败是因为营销失败,而公司失败本质都是因为产品的失败。”段永平还说,真正的好产品,就没有营销短板之说,顶多是卖得慢点。
一句话,真正的好产品是不愁卖的。所以,新农人需要担心和操心的,不是相比同行自己的资金实力够不够,而是自己产品的实力够不够。
农产品尤其如此。当季成熟的好产品,有它自然的颜色,有纯正的味道,更有它本来的香味。央视《舌尖上的中国》里,展现的许多好食材、好餐馆,一道菜的香味,就足以打开无数人的味蕾和荷包。
归根结底,立信靠自己。
1、从生产源头做起,打造色香味俱全的好产品
抓住“良地、良种、良法”开发出好产品,通过色香味尤其是“香”和“味”为自己立信。好产品才有自然的醇香,有真正的信用和口碑。毕竟,大多数消费者的鼻子不会骗人,舌头不会骗人。
不只是好产品能立信。其实,好的园区,清澈的流水、肥沃松软的土壤,蜜蜂在授粉、雨后蛙鸣,乃至松鼠、黄鼠狼和蛇的出现,何尝不是对园区生态和农产品质量最好的背书?所以,做生态农庄或休闲农庄的新农人,如果能让客户来现场,亲身体验到你生气勃勃的生态环境,看到土壤下耕耘的蚯蚓、园区内燕子在上下翻飞、甚至野兔和刺猬的出现,你不必做有机或绿色认证,也能得到大家的相信和信任,就如当年的北京三生万物生态农场一样。
在三生万物,随便挖一锹都有蚯蚓!当然,从生产源头做起,不一定非得自己亲自去种,可以用合作化生产、管控标准加订单农业的模式,让其他人来种。这点我们在前面一章关键是做好质量而非数量!新农人产品打造第3步:从生产源头抓起有详细说明。
2、自己为自己代言
如果你有资金、有规模、有高大上的建筑,通常顾客会觉得有实力可信度相对较大。多数新农人资金实力一般,也请不起大牌明星做广告,怎么办?是否就无计可施了呢?当然有。
(1)自己使用自己的产品
譬如,前些年食品安全成为痛点,媒体披露城郊一些菜农实行“一园两制”,一块菜地分成两块,两种种法:卖给城市居民的,猛打化肥农药求产量用激素求卖相;单留一块地,不打化肥农药,种出来的菜,专门留给自家人吃。“自己不吃自家种的菜”,让不少城市消费者担惊受怕。
在此情况下,北京专平合作社旗帜鲜明地提出:“种我们自己吃的菜!”大家想想,这种效果怎么样?可以讲,几乎好过任何明星的背书。
(2)拿自己的姓名为产品起名
可以拿自己的姓名为产品起名,出了问题,找我,这种“自己为自己代言”,信任=责任,最有底气、最实在。古今中外都有。如国外的福特汽车、戴尔电脑、亨氏食品、中国古代有王致和腐乳;现在有“张亮麻辣烫”、“褚橙”等。
“老干妈辣酱”的老板创业之初不过是一名普通农妇,无实力无资源,她把自己真名“陶华碧”、照片都放在产品包装瓶上:出了问题,找陶华碧,这一最接地气、最实在的信用背书,结合老干妈这一亲切的称呼,以及地道的家乡味,化身为对消费者无言的呼唤,帮助“老干妈”走向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老干妈。
(3)拿新农人自己的特色身份代言
不少人身上都有标签,这些特色标签往往意味着相当程度的社会认可,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譬如当年的北大猪肉才子陆步轩,北大的身份,无论对他作个体摊主、还是后来大规模创业做品牌土猪生意,都起到了背书作用,无论大小,“卖猪肉也能卖到北大水平!”譬如褚时健老子,在二次创业创办褚橙时,当年红塔老总、知名企业家的身份,就是一种很好的代言。
有人说,我不是北大毕业的,也没有褚时健老爷子当初的声名,怎么办?随便举一个,比如你是退伍军人,15年退伍老兵种出来的草莓,恐怕要比多数产品在可信度上高出一筹——对不少公众来说,军人就意味着信任。医生或老师,也是如此。
还有,孩子是海归博士,或当地高考状元,哪怕是当地运动会冠军,那也有一种独到的信用。
3、靠数据说话
好产品靠质量说话,也靠数据说话。
数据就是产品的指标,包括营养成分和工艺流程的数据指标,给产品质量以具体的支撑,更实际,更有说服力。
当今社会,消费者在吃饱以后,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