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少年的你看校园霸凌,家长和学校应该 [复制链接]

1#
防治白癜风全面升级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27/5796528.html

最近

电影《少年的你》正在热映

将校园霸凌这一话题送上了热搜

关于青春期、未成年人犯罪等

引发大家的思考

提到校园霸凌

父母闻之色变,孩子听之恐惧

在我们的校园里

群殴、言语侮辱、网络谣言、孤立等等

都是校园暴力的手段

我们该如何对校园霸凌说不!

01校园霸凌,应该如何界定?

电影《少年的你》讲述优等生陈念(周冬雨饰)和街头少年混混小北(易烊千玺饰),因同样被霸凌,他们一起通过“以暴制暴、打回去”抵挡欺凌的故事。

校园霸凌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常有发生,其恶劣程度让人触目惊心。

年4月,河北广平几名学生围殴踢踹一个小女孩,并将脚放在女孩头上。随后,这些学生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其他几名小女孩,并要求跪下喊其爹娘。年6月,山西祁县,一名高中男生被校园恶势力打揍,被烟头烫长达天,被诊断患有中度抑郁和焦虑。年10月,内蒙古呼和浩特的15岁女孩小杨多次遭同学霸凌,被扇巴掌、被抢手机、被要钱一万多等,甚至曾遭30余人围殴。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们在学校中打打闹闹是难免的,但是,普通的打闹甚至恶作剧和校园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是不同的。那么,到底如何界定“校园霸凌”成了一个难题。

校园霸凌实际上是指孩子们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它一直长期存在校园中,发生这些同侪间欺压的行为,可能包括肢体或言语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及排挤,也有可能是类似性骚扰般的谈论对别人的性或对身体部位的嘲讽、评论或讥笑。

挪威学者DanOlweus则将校园霸凌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时间并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霸凌并非偶发事件,而是长期性且多发性的事件。

目前,中国校园欺凌特点是:欺凌的边界不明确,有些事情明明是欺凌和侮辱,却会被旁观者认为是玩笑和打闹,另一方面是绝大多人不正视欺凌现象。

02校园霸凌≠恶作剧

腾讯《和陌生人说话》节目放出一组采访——《一场持续八年的群体精神暴力背后:人人心底都有一个无意识的恶魔?》,讲述了90后女孩王晶晶自高中起遭遇的一场长达8年的霸凌事件。

这次霸凌事件的起因,就是一个小恶作剧。

年,一次小小的意外,让16岁的王晶晶忽如其来成为了浙江温岭市重点中学——温岭中学的“罗玉凤”。

两个男生打闹时摔碎了王晶晶的一只水杯。

尽管王晶晶事后解释“杯子不值钱”,没有接受对方提出的元赔偿,学校的百度贴吧上却出现了大量“王晶晶自称杯子价值万”的发帖,对“家境拮据还装白富美”的王晶晶极尽嘲讽。

几次传播后,少女王晶晶变成了“高一某班一个神奇的女子,自称所用茶杯万,父母年收入几亿,小学就整容,男朋友成群”,简称“神女”。

继而,又出现了“王晶晶是龙撇久(公厕)”、“神女的木耳用刀戳”,“神女万人骑”,“在北山接客,学生有优惠”等极其恶毒的羞辱。

当王晶晶惶恐地剪短了头发,穿中性衣服,企图淡化自己受到攻击的女性特征,造谣者又称:“王晶晶遭强暴后成了同性恋。”

难以想象,这些污言秽语出自与王晶晶并不熟识的高中生之口。他们和王晶晶之间并没有血海深仇,但是,那种从众的“报复”的快感使得这些学生丧失了最基本的善良。

“每一个人点一根火柴,我的房子就被烧掉了。”

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调查,近50%初中生受过语言暴力,近20%的初中生被同学孤立。校园暴力中,92%的受害者未反抗,另一些人在反抗后会受到更狠的殴打。

王晶晶的案例让我们看到,那些同龄人的网络暴力,不容她去分辨,她的每一次解释都会被曲解成更严重的羞辱,这无疑不是一次次“更狠的殴打”。

回到我们的学生时代,有些人的回忆是苦涩和心痛的,被针对,被伤害,被欺凌,都被大人们以小孩子都是闹着玩的恶作剧“假象”草草收场。你以为他们只是孩子,但连大人不敢做的事,他们都敢做,甚至下手更狠,以此为乐!

03面对霸凌,沉默比暴力更可怕

日剧《legalhigh》(胜者即是正义)中,一名学生坠楼摔成重伤,他的母亲坚信孩子在校受到了欺凌,是被其他同学推下楼的。

经过各类调查,真相慢慢浮出水面,学生的事不关己,老师的不作为,学校一味息事宁人的冷漠都是杀人的“凶手”!

最后在呈堂中,一位律师给出了自灵魂深处的总结:“欺凌的本质,是气氛。名为气氛的魔物,有着十分强大的力量”。

同样,《少年的你》中,学校认为高考才是头等大事,不愿影响学生高考及情绪,同学间只是恶作剧的玩笑,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大多数学生认为冲击高考事不关己,没人敢出来作证。

校园暴力里,除了欺凌者和被欺凌者,背后还有一群旁观者。他们目睹一切,却什么都没做,而是选择沉默、无视。又或者说,因为他们早已融入了这样的气氛,冷漠比暴力本身更可怕!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校园暴力中,有8%是欺凌者,12%是受害者,其他80%都是目击者。当目击者什么都不做的时候,受害者的人数只会越来越多。而当目击者有所行动的时候,则是92%向8%发起对抗。

试想一下,如果老师和学校能纷纷伸出援手,当霸凌者的家长狡辩时,校长和老师能坚定不移地站在被霸凌者这边,同学们也能挺身伸手帮助,只要有一点介入干涉,也许整个结局都不同。

04面对校园霸凌,父母该如何教导并保护孩子?

《少你的你中》陈念的母亲在外躲债,没有家人撑腰,只能一个人死撑。试想,如果不是单亲家庭,不是留守儿童,而是她有爸爸的保护,有妈妈的关爱,也不至于受欺负只能咬牙坚持。

而霸凌者魏莱的母亲对魏莱一贯纵容放任。当警察找上门,她心安理得地包庇女儿,强调魏莱是个懂事的孩子,经常吃亏,不可能犯事。

而魏莱的父亲在教育子女上表现得严格冷漠,对女儿无沟通无疏导,用长期冷暴力惩罚因留级让自己丢面子的女儿。因此,才养出魏莱这样一个家境虽好,但个性乖戾的孩子,靠欺凌和暴力发泄情绪。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说,小学后期到中学阶段是孩子暴力行为的高发期,我们需要预防两个问题:一是孩子不欺负别人,一是孩子不被别人欺负。

不欺负别人是教养。父母一定让孩子知道什么情况不能做,不要伤到别人什么地方,就是要有规则。你越有力量,越不能欺负比你弱的。你要真有力量,就找比你强的人抗衡,才是本事。

不被别人欺负是气场。孩子从小一定要锻炼体力,增强自己的体格,只要孩子有运动有爆发力,就不容易被欺负。相反,孩子很瘦弱,一推就倒,就很容易重复性被欺负。

孩子在学校被欺负后,家长到底该不该支持孩子打回去?

很多孩子在最开始打人时,都是带着试探。你不反抗,只知道哭闹,他则会越来越过分。而一旦失去了敬畏之心,就会变得肆无忌惮、无法无天,甚至是丧失底线。家长慕课认为,每个家长都有责任,防患未然,教孩子学会自保。

05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电影《蚯蚓》有着跟电影《少年的你》相似的剧情开头:一位红衣女孩从高处坠落自杀。

韩剧《蚯蚓》述因女儿李子若考上贵族艺校高中,可是在校期间,女儿被校园霸凌害死,患有脑瘫的父亲为女复仇的故事。

女生子若因长得漂亮,唱歌好,很快在学校展露头角,也因此被班中女同学们嫉恨。父亲患有脑瘫的家庭隐私被大肆传播,李子若坚强好胜,反抗着校园暴力,却不断遭到更加残酷的回击。

她与有钱人家出身的霸凌者大打出手,被栽赃暴力,面临被开除危机;给教育局写拒绝校园暴力的请愿书,校方也有意庇护;被拍下轮奸的视频;被要求去做援交……

因为学校中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校方迫于压力并没有做出公正的解决方案。学校的漠视和无辜姿态,让子若和父亲感受到深深的无力感。她最终因不堪折磨与摧毁而自杀。

有时候,校园比社会更残酷,因为那是一群有破坏力却无容忍度的少年。

脑瘫父亲查出女儿死亡真相后,各处伸冤,但是遭到了学校和警察局的相互推诿、搪塞。于是父亲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惩治这群“坏蛋”。当然,这样的结局只能是鱼死网破……可悲而极端。

本来只是一个人的错,却变成了一群人的错,从而导致了一个家庭的悲剧。“正义缺席”受害者只能被迫选择“以暴制暴”,还有更弱势的群体,他们可能连“暴力”的资本都没有。

06校园霸凌产生的因素

校园霸凌现象与以下因素有关:

(1)学校教育问题。学校和老师对孩子影响深远,对学生的价值观影响很大。但大多学校存在重智育轻法育,重处罚轻整治的问题,使得施暴者对法律无知,以为未成年就可以犯法。只有做到关怀和监督兼顾的管理,才能降低霸凌事件。

(2)家庭教育不当。孩子模仿父母冷漠、斥责、惩罚、家暴等负面管教手段,这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往往通过将痛苦加诸于他人,借此宣泄情绪获得关怀及心理上满足感。

(3)留守儿童教育缺位。随着父母外地务工的增加,导致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激增,亲情缺失,祖辈无力照顾,心理上缺疏导,行为上缺教育,导致留守儿童自我意识低、社会规范认知缺乏,特别是在寄宿学校留守儿童被霸凌现象更严重。

(4)丛林法则对成绩法则的挑战。现行教育体制下,成绩至上,让成绩差的“弱者”不甘被压迫,用暴力建立起利于自己的丛林法则,并以此挑战成绩法则。

校园霸凌、未成年人犯罪事件频发,且呈现低龄化趋势,这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近日,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增加多项校园欺凌防控措施,将校园欺凌等行为首次明确列为偏常行为,并对家庭监护责任、学校管教责任以及相关部门尤其是公安机关的保护责任有了进一步细致规定。

家长慕课认为,只有形成家校共育,社会多方合力,才能有效降低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才能培养出更多三观正且乐观的孩子。也希望更多的旁观者遇到类似的校园霸凌事件,能勇敢地站出来,因为你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就可能拯救、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希望“正义”像阳光、像空气般无数不在。愿每一个少年的你,都被世界温暖以待,每一个成年的你,都被生活善良以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